“尽自己所能支持国防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效力,是我一生中最开心也是最有意义的事。”今年已94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吴达奎说。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校友基金会有一笔捐赠特别引人注目:一位本校老学长把毕生的积蓄无偿捐给学校,用于支持国防文化传播和大学生退役军人人才培养等建设。他就是吴达奎,新中国首批上海财经大学学生,也是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
2022年3月,上海财经大学校友基金会、武装部、档案馆一行奔赴常州,实地采访吴达奎,感受这位耄耋老人身上的爱国情怀。得知上海财经大学代表要来,吴达奎一大早就在公证处等着。他满头白发,衣着简朴,饱经风霜的脸庞布满了深深的皱纹。虽然坐着轮椅行动不便,但他深褐色的眼眸里透着睿智的光。
吴达奎没有其他战士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也没有手握钢枪与敌殊死搏斗的惨烈画面,但他用笔作枪,写出了一篇篇战场通讯,真实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取得的重大胜利,颂扬了志愿军将士旺盛的战斗精神、钢铁般的战斗意志,鼓舞和激励着志愿军将士和国内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他用手中之笔记录下了那段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用生命写下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炮火声中 艰难求学
吴达奎,1931年出生于四川夔州一户普通的家庭。其父吴松华在抗战期间曾任四川省夔州府奉节县国民政府盐税局局长,母亲为家庭妇女。上有哥姐、下有弟妹。吴达奎未满周岁时,为逃避战火,随母内迁到原籍江苏常州,自此兄弟姐妹生活皆由母亲独自照料。早年颠沛流离、生活贫瘠,吴达奎没有固定教室和老师,启蒙教育都是在战乱中度过的。但母亲勤劳、热情、淳朴的良好品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局动荡、心绪复杂、骨肉分离……青年吴达奎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并备考大学。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1949年他考取了当时的国立上海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前身),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上财人。进入大学后,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每天两点一线,穿梭于教室和图书馆,疯狂汲取知识,只盼着早日完成学业,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携笔从戎 报效祖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后,吴达奎作为青年大学生,毅然中断学业,携笔从戎,第一批从高校报名参军赴朝作战。
援朝期间,他充分发挥大学生文化特长,冒着危险去一线阵地采访战士、搜寻先进事迹,采写了大量战地报道,用手中的笔讴歌最可爱的人。宣传报道对前线的战士鼓舞很大,吴达奎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抗美援朝结束后,他又用笔见证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防带来的巨大变化。相关稿件分别被《空军报》《空军前哨》《福建前线》刊登,曾多次获奖。
多年来,吴达奎始终奋战在宣传一线。抗美援朝期间,他荣获得朝鲜政府颁发的三等功军功章一枚。回国后他又因工作成绩突出,获得空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的空军首届功臣英模代表大会纪念章并荣立二等功一次。2020年,他获得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同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这一切的背后,是他一生对国家热爱、对军队忠诚的真实写照。
耄耋之年 情系国防
吴达奎淡泊名利,亲历国家近百年的历史变迁,目睹国家人才的稀缺,深感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作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生,他深刻认识到“扶贫先扶智”的道理,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只有慈善助学,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才是长远之计。国防的强大需要一批批品学兼优的人去建功立业,只有这样,国家才会更富强。所以,他倾囊捐献毕生积蓄,给母校设立育人基金。